@KTzone » 日常 - 新聞時事 » 烏蘭牧騎60載:與草原人民面對面手牽手心連心


2017-12-27 04:10 宅~有何不可
烏蘭牧騎60載:與草原人民面對面手牽手心連心

原標題:內蒙古·韻| 烏蘭牧騎60載:與草原人民面對面手牽手心連心
  內蒙古大草原上的人們,喜也歌,悲也歌,憂也舞,樂也舞,他們對於藝術的熱愛與生俱來。但是牧民生活也是寂寞的,經常隻能與天地對唱、與牛馬和歌。有這樣一群人,是為他們送來精神食糧的好兄弟、好“安達”——烏蘭牧騎。
  烏蘭牧騎在蒙語中的意思是“紅色的嫩芽”,是由政府組建的誕生於草原、根植於草原、服務於草原的文藝隊伍。60年來,烏蘭牧騎累計行程110多萬公裡,為草原人民帶去歌舞、器樂、戲劇等各類演出30餘萬場,各民族觀?達2.12億人次。
  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於蘇尼特右旗,九名隊員帶上幾件簡單的樂器,再加上兩輛馬車、兩頂帳篷、三盞煤氣燈,就這樣出發瞭。
  [b]鄂倫春族歌唱傢、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烏蘭牧騎原隊員曲雲:[/b]
  剛開始的時候,都是大?轆車,兩個?轆的那種車,下鄉一次要三、四天才能到一個獵民村。
  內蒙古面積超過百萬平方公裡,?大多數是牧區、林場、礦區,地域遼闊、人口分散、交通不便。為瞭一場演出,烏蘭牧騎隊員們常常要走上幾天幾夜,而有時他們的觀?可能隻有一戶牧民傢、一個蒙古包。但他們說,這樣也要演,因為草原上的每個人都有份享受烏蘭牧騎的演出。
  [b]蒙古族女高音歌唱傢、第一代烏蘭牧騎隊員金花:[/b]
  我們每到一個地方給農牧民演出,農牧民特別熱情,把你請到傢裏,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全給你拿出來吃,捨不得給孩子、給孫子吃的東西都拿出來給你吃。農牧民和烏蘭牧騎這種情感,確實那個時候是心貼心的那種情感,我現在回想起來內心也是暖暖的。
[img]http://imgcache.sina.com/?s=NArnJwrLUxOmVh75O87f%2BA6L8fOwUBpjKuLAXvImIzZSKgKgIyt%2FJjI0gv4H9znb3hbkEDKKUiaRQw4mHxK%2FFtYjl[/img]
  這支“紅色文藝輕騎兵”隊伍贏得民?的喜愛,並不僅是因為精彩的表演,還因為他們也把老鄉們放在心尖兒上——每次演出,隊員們都會帶上科普書籍、常用藥給牧民朋友,剪羊毛、掃除都是常事,有的還會為他們理髮、修理電器。
  [b]曲雲:[/b]
  一到獵民村我們什麼活兒都幹,就住在老鄉傢,能住上一個月,邊演出、邊勞動。
  60年代,一次在沙漠區演出,隊員們看到牧民飲水困難,就晚上演出,白天打井。幾天的演出結束瞭,鄉親們也喝上瞭清甜的井水。80年代,隊員們看到孩子們缺少文化活動,就鑽研編排木偶劇,草原上迴蕩起歡聲笑語。
  中國國傢領導人習近平上個月給基層隊員們回瞭一封信,信裏說:“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,人民需要藝術,藝術更需要人民。”烏蘭牧騎隊員們在羊圈欄桿上壓腿,在草場上練聲,生動鮮活的基層生活體驗是他們創作的靈感源泉。
  [b]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直屬烏蘭牧騎團長那順:[/b]
  烏蘭牧騎的人不會忘記根,它的根就是在基層,在農牧區。我們創作的節目題材都是從農牧民生活、勞作當中提煉出來的,所以無論走到哪兒都受歡迎。
  烏蘭牧騎創作瞭《頂碗舞》《筷子舞》《鄂爾多斯婚禮》《騰飛的駿馬》《牧民的喜悅》等一批優秀作品。內蒙古正在部署落實習近平回信的重要指示,烏蘭牧騎也將創作出更多“接地氣、傳得開、留得下”的作品。
  現在,有75支烏蘭牧騎活躍在內蒙古,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。雖然現在大部分的草原地區都已經有瞭廣播、電視、網絡,但烏蘭牧騎的演出依然倍受歡迎,因為隻有他們,會走到老鄉們的身邊,與他們面對面、手牽手、心連心。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